癔症病因的神经生理学解释
文章来源: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:2017-10-23
癔症曾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。在不少的临床实践中,癔症的确是在一种困境之中或心理危难之时产生的,而且癔症的发作可以使病人摆脱这种困境,这种心理的继发性获益便构成了病人发病的心理机制,即癔症的发生不仅可以使病人摆脱心理困境,而且还可以使病人免除必要的义务。因此在不少学者看来,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,但这种反应却又是“元意识”的。
巴甫洛夫学派从神经活动病理生理学观点出发解释本病的发病机制。
他把神经活动分为三个系统:皮质下系统、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,而癔症病人的神经活动,尤其是第二信号系统是弱的,故受其调节、控制的信号系统和皮质下系统的活动就相对增强。
信号系统的功能与具体形象的感知有关,皮质下部位与情绪活动有关。癔症病人的皮质下系统机能增强,表现为病人情感强烈鲜明,又因信号系统处于脱抑制状态,因此病人形象性思维突出,且具有生动、丰富的幻想,构成癔症性格特点。
另一种观点还认为,癔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就是一种原始的反应,在这种反应中,人类的各种本能反应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,如情感爆发、狂奔、声嘶力竭的喊叫,或者是昏睡、瘫痪、聋、哑、盲。
癔症的行为趋向决定于内在或外在的情绪激发,如果皮质是弱兴奋型,则可以引起广泛的负诱导,从而影响其他皮层区域的控制功能,而癔症的情感爆发或痉挛发作则是皮质下活动脱抑制的结果。
如果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向皮质以下部位扩散,可产生深度抑制状态,以至“不动”,形成癔症性木僵。大脑皮质容易产生诱导抑制现象,是癔症意识范围缩小的病理生理基础。
- 上一篇:上一篇:癔症性抽动障碍的教育和支持性心治治疗
- 下一篇:下一篇: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症的护理
-
王玉斌 / 心理咨询师
现任成都成华脑康医院心理咨询师,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,具...[详细]
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-
徐淑云 / 副主任医师
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,临床精神科主冶医师,心理冶疗主冶医师...[详细]
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
